革命的风暴波及大江南北,越过绵亘起伏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清里河,传到偏僻的山乡。革命胜利的消息,使刘伯承回想起任贤书先生极力倡导武功的教诲,他第一次强烈地感到:武力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以雷霆万钧之力对抗旧的势力、摧毁皇权统治。此时,风华正茂又几经磨砺的刘伯承,视野宽广了,心胸也顿觉开阔。他决心参加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以自己的武力投入打倒封建统治、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中。
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刘明昭正扣“明”字辈。这便是最早走下的名。后又取字“伯承”:伯—即长子之意,承—则与“虎臣”的字号谐音相近。说到刘伯承的诸序渊源,民间的传说甚多。有说刘家祖先是汉代的皇族后裔,有说是“湖广填四川”的难民。1982年秋天,笔者从四川开县刘氏家族的成员中找到了《刘氏家谱》的原版本。在“文化大革命”中,收藏者将这本家谱藏匿在农舍的房檐上,才使之幸免于被缴被焚。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家的先祖确是汉室之后,曾受封为长沙王
1926年12月9日,刘伯承率合川起义军到达顺庆,三路义军汇集到了一起。刘伯承随即召开紧急会议,详细了解起义经过,审视事变之后整个局面的变化及其影响。并对巩固和发展起义胜利,处理各部队关系,整肃内部纪律,布置防范措施,安置民众生活等作了安排。鉴于各部素不相同,和当时面临的复杂环境,刘伯承特别强调统一指挥。
到1928年秋,参加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的学生和高级步兵学校第二班的学员也转到莫斯科步兵学校,编成中国连。其中有黄秋。青、陈林、方复生、李修业、万永城、罗绍、林凯等人。一直到30年代初期,我党还陆续从工人和红军干部中选派骨干到高级步兵学校和其他学校学习。在中国革命极端困难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特别是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以宽阔的胸怀,无私的精神,伸出了援助之手,接纳和培养了一批中国军事骨干。
刘伯承连忙用手拦住,冷静地说:“不要放枪!大家保持肃静,不要作声,跟我来。”说完,他十分沉着地在前面引路,其余的人跟在后头鱼贯而行。那只野兽在上面真是虎视眈眈,却意外地没有动身,尽管如此,众人都捏了一把汗。但总算平安地通过了这段山路。人们又登上了原来的小船,顺流而下。
刘伯承是一位组织纪律观念很强的共产党员,他愉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担任了军委编译科长。就这样,多少年后在刘伯承的工作履历表上,清楚地记载着:“1930年—1931年,在上海军委任译书工作。”刘伯承先居住在上海愚园路一幢两层楼房里。他化名“林直木”,取林中直木之意,以教书为职业掩护,在亭子间开始了地下译员生活。刘伯承在愚园路的寓所,实际上成了我党最早的地下翻译所。
©2019 尘土网-尘土历史网版权所有,感谢PHPCMS提供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