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苏州端午节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后随着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了苏州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市民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经济特征、文化发展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围绕龙舟表演的大型市民活动;第二类习俗则表现着苏州人适应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药、挂艾叶、菖蒲等;第三类习俗则展现了
悬挂菖蒲
在汉代,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荤菜就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晋代《风土志》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菖蒲列为上品药物,称它“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它“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并把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药物的第二位。葛洪《抱朴子》记载:有一位叫韩众的人,坚持服菖蒲13年后,竟遍身长出细毛,不畏严寒,到冬天仍袒衣露胸。更令人诧异的是,服菖蒲后他记忆大增,能“日记万言”。菖蒲的采集也有讲究,《遵生八笺》说:“须在清净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边者佳,北流者不佳。”- 【中国历代名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女子报仇也一样
- 【中国历代名女】她是中国最牛的秀才,也是明朝的文天祥
- 【中国历代名女】分分和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王慧圆与崔英的故事
- 【中国历代名女】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羽大丈夫-千金小姐万贞儿与曲圣关汉卿
- 【中国历代名女】谁说女子不如男,杨家梨花枪创始人、红袄军女首领杨妙真
- 【中国历代名女】为夫报仇,她在下嫁仇人,在新婚之夜手刃仇人
- 【中国历代名女】三千宋兵齐卸甲,无人可比花想容-比金陵十三钗还壮烈
- 【中国历代名女】嫩脸映桃红,香肌晕玉白,一个美女死而活,活而死的传奇
- 【中国历代名女】红颜不得情人意,才女哪里诉衷肠-北宋词人朱淑贞
- 【中国历代名女】花自飘零水自流,毫无争议的千古第一才女